香港行系列——流金岁月(乐坛文化)

发布于 2018-04-12



前言


一切有关流行的东西,其实就是能够满足自身欠缺的一些东西——你看着别人在做你想做但是做不来的事情,从而得到了一种投射、投影的满足。所以流行它本身,可以说是反映了社会的某一些欠缺。如果大家都做得到,或许大家都不稀罕,它就不可能流行。



香港,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城市,散发着无穷的时尚气息与魅力,是亚洲的先锋城市,中西合璧酝酿出别具一格的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四大流行文化

香港乐坛文化  |  周星驰:“无厘头”文化  |  TVB文化  |  香港小姐“选美文化”


香港乐坛


如果说影视文化、娱乐选秀、电视电台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支柱,那么香港乐坛文化则占据了整个流行文化的半壁江山。


60-70s,蒙昧阶段

01


1964年,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访港后,躁动不安的年轻人纷纷抱起吉他,借用歌曲表达情绪抒发情感,这就是香港的第一次乐队潮。


(乐队潮中的佼佼者:泰迪罗宾和他的花花公子、许冠杰和他的莲花乐队、谭咏麟和他的失败者乐队。)


70s中叶,香港建立粤语歌坛秩序

02


世人皆尊许冠杰为“香港歌神”,许冠杰和顾嘉辉则是缔造香港歌坛的“绝代双骄”。



许冠杰沿袭西洋曲风,顾嘉辉则是粤曲传承人,两人分别创作的《鬼马双星》和《啼笑因缘》,被并举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肇始开端。

 

许冠杰以唱出普通大众的心声见称,顾嘉辉则是香港影视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的影响下,电影和电视剧歌曲在香港乐坛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70-80s,香港歌坛第一次大繁荣

03


许冠杰和顾嘉辉联手建立起歌坛秩序后,粤语流行曲逐步走向正轨,七八十年代交替间,粤语歌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局面。

 

1979年,以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的举办为节点,香港歌坛迎来第一次盛世,不论是舞台上的歌手还是幕后音乐人,都人才济济,港乐就此迈入黄金年代。


殿堂歌手


罗文

乐坛“歌圣”,首开艺人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先河,是第一个将流行曲高度专业化的歌手。


林子祥

乐坛“歌隐”,铜喉铁肺的创作型歌者,兼具最男人的唱腔,放眼整个华语乐坛,高音无人匹敌。


徐小凤

香港的殿堂歌手,梅艳芳早年凭借模仿她出位。92年红馆演唱会破天荒的开到43场,这项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关正杰:早期粤语演唱电影和电视剧主题曲的代表人物,80年代后期退出歌坛,90年代以“不想为领奖而减肥”为由,拒绝香港歌坛殿堂级荣誉金针奖。

 

甄妮:台湾出道的甄妮,是早期港台歌坛互通有无的代表人物,也是横跨两岸三地的第一位重量级歌手,她与罗文合作的83版《射雕英雄传》原声带,堪称经典绝唱。


80s,香港歌坛步入偶像时代

04


此时,以许冠杰为首的第一批“功臣”唱将纷纷退居“二线”,把舞台交给后辈施展。

 

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和陈百强则是这个时期最为耀眼的巨星,谭张梅陈被时人称为“三王一后”,后来也有人为了呼应90年代崛起的“四大天王”,把他们称为“四大天皇”,成为整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乐坛偶像。



四人在80年代基本垄断了香港乐坛大大小小的音乐奖项,香港乐坛开始进入寡头垄断期。

 

谭张梅陈四人中,除了陈百强是创作型歌手外,其他三人发片时需要大量歌曲投入市场,原创不足的情况下,带动起翻唱日本歌曲的风气,甚至弥漫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歌坛。

 

80-90s,四大天王

05


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际,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先后不同程度的退出歌坛,陈百强英年身故,四大天皇的时代崩塌。


香港歌坛的真空期,使得台湾唱片界大举入侵,以王杰、齐秦、周华健、童安格为代表的台湾乐坛势力在香港站稳脚跟。面对“来犯”的台湾歌手,香港歌坛炮制出四大天王制衡之,并且开始拓展国语歌曲作为反击。

 

早在80年代张学友与吕方就被称为新人中的“双子星”,吕方声势下滑之后,张学友搭档偶像派的黎明和刘德华,组成三剑客。



三剑客再加上李克勤,四大天王的布局接近尾声,奈何悲催的“CD勤”被从台湾火回香港的郭富城踢到第五天王的位子上,由此四大天王正式成军。

 

遥望90年代四大天王统治香港乐坛的时期,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缔造乐坛传奇的同时,也湮灭了太多的可能性。

 

香港这风靡的30年流行文化,被称之为“流金岁月”。

 

千禧年之后,香港流行文化领域创作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当今的香港流行文化市场略显青黄不接。

 

香港在内地打开国门前是国际自由港,因为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大陆13亿人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香港转口完成,通过大量的转口贸易和航运,香港赚了第一桶金,接着继续巩固世界第三金融中心地位,又从欧美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香港经济再次走向新高,在这个背景下香港娱乐文化进入高度繁荣阶段,一部部电影,一个个巨星,香港的娱乐工厂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创造着看不完港产片数不尽的明星,香港娱乐圈呈现空前的全盛状态。

 

后来中国内地在紧临香港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经济特区横空出世,再后来一座座沿海城市竞相开放,一片片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内地不仅仅依靠需要香港这个跳板做转口贸易,兼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致使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深圳等特区和开放城市转移,香港经济失去了动力和活力,产业进一步空心化。香港经济略显疲惫,无法支撑起鼎盛时期的娱乐文化,在制造流行文化的金光大道上不得不慢下了脚步。

 

尽管如此,香港的优势还在,仍然是世界闻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先天的自然地理秉赋和背靠世界第二大体量的经济体这两个条件支撑着香港的发展,当今也在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沟通交流与合作。

 

香港其实并没有没落,而大陆也确实崛起了。

 

40年间,香港最鼎盛的流行文化,而今俨然已成为一种情怀,港姐、周星驰、TVB、四大天王成了我们几代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经典。

 

丰动力F-Space作为港资背景运营服务商,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份经典保存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辉煌,更是几代人的情怀和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精神动力。




下期预告:


TVB


最初内地人对香港的认识,大多都是来自这些港产电视剧。



在香港的电视剧,它经常宣扬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思想,通过两个最明显的特性—商业化与通俗化,释放和传递正能量,成为了香港流行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香港小姐


香港小姐选举为香港人打造了一个从前没有的皇宫,并影响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设定,让这个没有Cinderella的现实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通话世界的门。



小姐选举的宗旨:“美貌与智慧并重”。参赛者必须持有有效的香港身份证,或者是出生于香港。


周星驰:“无厘头”


如果说把香港小姐比作Cinderella,周星驰就是男孩子中的灰姑娘,是无数香港男生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的一个人物。

 

在内地,“无厘头”称之为犬儒。犬儒主义起初的态度是主张自然、不拘俗物、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以消极的抵抗,来应对这“无法改变的世界”。犬儒一直存在,周星驰用了一个大家觉得“耍宝”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让那个年代下的人们耳目一新。



敬请期待!



TOP